然而,一阵 " 风 " 吹过之后,人见人爱,花见花开的 " 网红路牌 " 正在悄悄走向落寞,直观可见的是朋友圈里 " 晒 " 路牌合影的越来越少,甚至有人说 " 这种路牌,我忍你很久了 "。
从 " 当红炸子鸡 " 到慢慢变 " 凉 "," 网红路牌 " 的沉浮,不禁令人思考一个问题," 网红 " 何以长红?
(资料图片)
回答这个问题前,先简单了解下 " 网红路牌 " 的成长史。第一块 " 网红路牌 " 出现在哪里,并无定论。有个说法是,2022 年,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在重庆拍到的 " 我在重庆很想你 " 的路牌照片。此后," 网红路牌 " 陆续出现在各个城市,文案也从 " 想你 " 变成了 " 等你 "" 爱你 " 等等。
日渐泛滥的 " 网红路牌 " 甚至一度从商圈、景点内部 " 跳 " 到外部市政道路,引发了多地管理部门的重视。去年,宁波市民政局协同属地综合执法部门,依据《地名管理条例》,对多个擅自设置、影响指路功能的 " 网红路牌 " 进行拆除。
一块小小的路牌之所以会走红,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。
首先,不可否认,带有情感色彩、透着 " 文艺范 " 的 " 网红路牌 " 迅速吸引公众注意力,在于它巧妙地将地方名称与个人情感相融合,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情绪。
其次,从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,即通常大家所说的 " 随大流 "。当你看到身边的朋友纷纷打卡 " 网红路牌 ",自己也瞬间被 " 种草 ",似乎不拍个同款照,就是和 " 朋友圈 " 格格不入,也不去计较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。
最后," 网红路牌 " 大部分是商家、景区的一种低成本、高性价比的营销方式,在这个 " 流量为王 " 的时代,几百元的投入,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人流客流,简直是 " 引流神器 ",所以商家乐此不疲地 " 拱火 "。
然而,当越来越多的路牌跟风林立," 物以稀为贵 " 的滤镜自然也就越来越淡,于是乎,公众出现了 " 审美疲劳 "。
从心理学上分析,当一种新奇的刺激长期重复出现却不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要,并且多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期待成空时,审美疲劳就会产生。在这个需要新鲜感的时代,千篇一律的路牌显然并不能持续 " 刺激 " 公众,满足人们求新、猎奇的需求。
类似的现象不只有 " 网红路牌 "。前段时间,各地文旅局长们或策马驰骋雪域高原,执剑变身江湖侠客,或古装撑筏穿梭秘境 …… 各种花式秀才艺、为家乡美景代言,在社交平台上 " 卷 " 得火热。可随之而来的同样是公众的 " 审美疲劳 ",有网友调侃,下一个局长如果不表演胸口碎大石,就不太容易有流量了。
风物长宜放眼量。无论是对商家、旅游景点还是城市而言,仅靠 " 网红路牌 " 单一的营销手段远远不够,还必须要有持续创新的产品、打动人心的旅游内容、高质量的服务、完善的基础设施、健全的市场治理等等,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,从昙花一现的 " 网红 " 变为历久弥新的 " 长红 ",真正把流量转化为 " 留量 "。
这段时间," 淄博烧烤 " 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:在短视频平台刷屏后,淄博并没有像一些网红城市那样昙花盛放后迅速归于沉寂,反而像得到了小火炉的加温补热。几十天来,围绕淄博烧烤的各类信息层出不穷:烧烤公交、烧烤专列、烧烤伴手礼 …… 持续不断地烧烤 " 更新 " 在创造流量的同时,也在全网掀起了一股颇有 " 后劲 " 的 " 淄博热 "。
在这个网红时代,更要着眼当下,放眼未来,时间自会给出答案。
" 转载请注明出处 "